新政的拼音、解释、组词
新政的简介:
xīn zhèng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制定的政策。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提出《紧急银行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一系列法令,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重建几近瓦解的金融系统,调整工农业生产。此外,在外交上提出“睦邻政策”,正式承认苏联,对法西斯国家采取强硬态度。“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危机的缓和产生了影响。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制定的政策。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提出《紧急银行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一系列法令,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重建几近瓦解的金融系统,调整工农业生产。此外,在外交上提出“睦邻政策”,正式承认苏联,对法西斯国家采取强硬态度。“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危机的缓和产生了影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顺应时代潮流而革新的政治。【例】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主导推行的新政。
1. 新行的政令。宋.苏轼〈郊祀庆成〉诗:「化国安新政,孤臣返旧耕。」
2. 特指西元一九三三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挽救当时经济大恐慌的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大量货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藉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以提高粮价;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最低限制的救济等。
《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特指1901年清政府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新政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来挽救清朝统治危机,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教育、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详细解释
- 背景:在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舆论压力和列强瓜分中国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为了自救进行了“新政”。
- 内容:
- 军事: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如建立新军,派遣留学生学习海军等。
-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兴办近代学堂,提倡西学东渐。
- 经济:鼓励民间投资和工商业发展,设立商部等机构。
- 法律和社会:废除一些旧的法律条文,尝试建立现代法制体系;推进社会改良,包括改善妇女地位、推行新式婚礼等。
造句
- 清朝末年的《新政》虽然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但为中国向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 谈及百年前的改革,《新政》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 近代史教材中经常提到,《新政》反映了清政府试图通过学习西方以自救的心态和努力。
- 《新政》期间,中国的教育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受西式教育。
- 在经济方面,《新政》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为后来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分词解释
新
xīn
1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2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3 不久以前,刚才:~近。4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观念。~思维。5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郎。~房。6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7 姓。
政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