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孟子的简介:
mèng zǐ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属山东)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把治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属山东)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把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
2. 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即《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观点,以及他的对话录。《孟子》全书共七篇,包括《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
详细解释
-
内容主题:《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王道”的理念。书中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中的善,反对苛政与暴君,倡导以德治国。
-
语言风格:《孟子》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常使用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来阐述观点。书中人物对话频繁,情节性较强,既深刻又通俗易懂。
-
重要思想:
- 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仁”作为治国之本。
- 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扬光大。
- “民贵君轻”说:重视民意和民众的利益高于帝王权力。
造句
- 孟子在《孟子》中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观点,鼓励人们培养一种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 深受《孟子》影响的孔子学派一直推崇仁政思想,并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 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通过讨论政治伦理问题,展现了他主张“民为贵”的理念。
-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句名言,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高尚品德。
- 《孟子》中的许多故事都围绕着如何通过教化来改善社会风气的主题展开,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期待。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孟子》这一经典著作。
分词解释
孟
mèng
1 兄弟姊妹排行最大的:~兄。~女(长女)。~孙。2 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春(农历正月)。3 猛然不及思考,冒冒失失:~行。~浪。4 勉力:~晋(勉力求进)。5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