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的拼音、解释、组词

封泥的简介:

fēng ní/nì
亦称“泥封”。古时简牍文书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加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谓之“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止私自拆阅,在绳结捆扎处,以泥封紧,并加盖印章,称为「封泥」。【例】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贮物箱的捆绳上都有封泥。

1. 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家丞」封泥。

封泥》,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它主要用来指古代官员为验证文书和信件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而在封条或封泥上加盖印鉴的一种传统做法。封泥即古代用于封缄文书的印模,一般是将粘土或其他材质覆盖在竹简、木牍等载体上,并用玺印压出印记,作为封条使用。

详细解释

  1. 功能与用途封泥主要用于官方或私家书信及公文的密封和封缄,是防止文书被篡改的一种安全措施。当需要开启文件时,如果发现封泥有破损或者封泥上的印章不符合规定,则可以判断该封件可能已被私自拆阅。
  2. 材料:古代制作封泥多采用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并且根据需求还会添加其他矿物质,如赤铁、石膏等来改善其颜色或增强其韧性。在现代考古研究中,通过分析这些封泥的成分还可以获取关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技术水平的信息。
  3. 历史价值封泥不仅记录了古代官方文书往来的情况,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造句

  1. 古代文人墨客在写信时,常常会在书信的封口处加印封泥以确保信件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汉朝时期的官员为了保证公文的安全性,在文件的密封位置使用了带有官印的封泥
  3. 通过研究出土的封泥实物及文献记载,考古学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书传递的具体流程和方式。
  4. 古代封泥上独特的印记图案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在现代博物馆里展出的各种文物中,就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代封泥实物,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及书写习惯的重要资料。

分词解释

fēng

1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2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3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4 疆界:~疆。~域。~界。5 限制:故步自~。6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7 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8 姓。

ní,nì

1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垢。~浆。~煤。~淖(泥污的洼地)。~泞。~洼。2 像泥的东西:枣~。山药~。印~(盖图章用的印色)。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