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斋的拼音、解释、组词
散斋的简介:
sàn/sǎn zhāi
1.见"散齐"。
1.见"散齐"。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斋戒期满。唐.白居易〈五月斋戒罢宴彻乐闻韦宾客皇甫郎中饮会亦稀又知欲携酒馔出斋先以长句呈谢〉诗:「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2. 七日不近妃妾,不举乐,不吊丧的斋戒。「斋」文献异文作「齐」。《礼记.祭义》汉.郑玄.注:「散齐七日不御、不乐、不吊。」《宋书.卷一四.礼志一》:「殷祠,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
《散斋》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僧侣或道士在斋戒期间结束斋期后的活动。根据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文化传统,其具体含义会有所不同。
1. 在道教中的意义
- 释义:在道教徒的生活中,“散斋”通常指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斋戒(称为“斋戒”,意为不食荤腥、不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以示清心寡欲),之后解除这种限制,恢复日常饮食的习惯。
- 背景:斋戒期间,道教徒会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来净化身心。一旦斋期结束,他们就会进行“散斋”,即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
2. 在佛教中的意义
- 释义:在佛教中,“散斋”一般指的是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持戒、修行之后(比如受过一定的斋戒),结束这一时期,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的状态。
- 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如节庆或重要仪式期间,僧侣会暂时放下日常的严格规定,进行更广泛的活动和交流。
造句
- 经过了长时间的散斋,道士们开始享用一些平时不允许的食物。
- 在结束了一个月的散斋后,法师决定去拜访他的老朋友,并分享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
- 僧侣在散斋日会进行更多的慈善活动和服务社区的工作。
- 散斋的日子意味着佛教徒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和日常事务。
- 对于参加过重要宗教节日的信徒来说,在散斋之后他们通常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聚。
请注意,以上解释是基于传统意义的解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分散学习”或“疏散休息”。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具体的文化背景或其他问题,请进一步说明。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