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瑕的拼音、解释、组词
吹毛求瑕的简介:
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吹毛求疵」。见「吹毛求疵」条。
2.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源,提供参考。 #《韩非子.大体》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1>,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2>;不逆3>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4>,不洗垢而察难知5>。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注解〕 (1) 法术:战国时代法家所谓「法」与「术」的合称,亦可统指法家的学术。法,指国家规定赏罚的律令。术,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方法、策略。 (2) 权衡:称量轻重的工具。比喻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权,秤锤。衡,秤杆。 (3) 逆:违背、不顺从。 (4) 疵:毛病、缺点。 (5) 洗垢察难知:洗净污垢后,再细察难知的痕迹。义犹「吹毛求疵」、「洗垢求瘢」。〔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慎子》逸文
3. 此处所列为「吹毛求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韩非,战国时韩国的宗室公子,是当时先秦诸子学派里,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君王治理国家须结合法、术、势三者。《韩非子.大体》指出识大体的人,不会让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迷惑己心,也不会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劳神。韩非认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认为古时能执守大体的君王,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用分明的赏罚来奖善惩恶,用客观的标准来评量事物的轻重大小;不违反天理,不伤害人性;也不在细微的地方刻意寻找缺点和毛病。后来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变成「吹毛求疵」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
1. 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参见「吹毛求疵」条。《三国志.卷五二.吴书.步骘传》:「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租估过刻,吹毛求瑕,廉察相继,被以小罪。」
词语详解
词语: 吹毛求瑕
拼音: chuī máo qiú xiá
释义: 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苛求细节、挑剔细微缺点的行为或人。它强调的是在评价事物时过于追求完美无缺,以至于忽略了整体的优点或价值。
这个成语通常含有贬义,用以批评人们过于注重小瑕疵而忽视了大局或主要方面的表现。它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或者评价他人时要适度宽广视角,避免过于刻板和挑剔。
例句:
- 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吹毛求瑕,每一句话都要反复修改,甚至于字斟句酌。
- 不要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有些人在吹毛求瑕,他们总是能找到别人的小错误。
- 这位批评家一向以吹毛求瑕著称,总是在作品中挑出种种不足之处。
- 为了保持团队的士气,项目经理必须学会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去关注吹毛求瑕的地方。
-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我们应当注重合作双方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而不要被吹毛求瑕的人左右了判断。
通过这几个句子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吹毛求瑕”这一成语的具体用法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
分词解释
chuī
1 合拢嘴唇用力出气:~打。~灯(a.把灯火吹灭;b.喻人死亡;c.喻失败、垮台)。~毛求疵。~鼓手(a.办婚、丧事时吹奏鼓乐的人;b.胡乱吹捧和宣扬别人的人)。~灰之力。2 说大话:~牛。~嘘。3 类似吹的动作:~拂。风~草动。4 (事情)失败:~台。5 消息流传,鼓动宣传:鼓~。máo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5 不是纯净的:~利。~重。6 行动急躁:~躁。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8 小:~病。~孩子。~~雨。9 货币贬值:钱~了。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11 姓。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