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的拼音、解释、组词
忍辱负重的简介: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忍受屈辱怨谤而承担重任。语出《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
2. 《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彊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1>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 〔注解〕 (1) 尺寸:些微,少许。
3. 据《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载,三国时,蜀吴交战,吴主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兵马迎战蜀军。但陆逊手下的一批老将和皇亲贵族,认为他只是个书生,毫无战功,所以不服他的领导。陆逊于是召集众将说:「我以一介书生负此重任,是主上赏识我能够忍受屈辱而承担重任的一点长处。而大家也各自有应尽的职责,不容懈怠。今后若有人不听号令,我将以军法处置!」后来陆逊用计击败刘备,取得胜利,大家见识到他的机智谋略,才完全的心服口服。后来「忍辱负重」被用来形容忍受屈辱怨谤而承担重任。
1. 能够忍受屈辱毁谤而承担重责大任。【例】为了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他只好忍辱负重,继续与对方斡旋到底。
1. 忍受屈辱怨谤而承担重任。《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三国演义》第八三回:「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忍辱负重》的详细解释
“忍辱负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虞延传》,原文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士之将败,其行也顺。故曰:‘忍辱负重,不以小瑕掩大德。’”
解释及用法: 1. 释义:“忍辱”指忍受耻辱,“负重”比喻承受压力或责任。整体上表示在遭遇困境或受到压迫时能够默默承受痛苦和委屈,并且肩负起重要的任务或责任。 2. 含义:它常用来形容人在困难面前,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承担更大的使命或职责。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忍耐力与责任感。
-
情感色彩:“忍辱负重”是一个褒义词,强调的是积极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
-
适用范围:这个成语适用于描述那些在逆境中仍能坚持原则、勇担重任的人或事件。
造句
-
虽然他的上司总是给他找事做,甚至故意刁难他,但他始终保持冷静,默默承担起繁重的工作,真是一个真正的“忍辱负重”的好员工。
-
小张在创业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工作,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让他走出了低谷。
-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人得失,而应该学习“忍辱负重”,为集体的成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他虽然身在逆境之中,却从未放弃理想,而是以“忍辱负重”的态度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灾难面前,救援队的战士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精神和“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分词解释
rěn
1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耐。~痛。~受。容~。~俊不禁(忍不住笑)。2 狠心,残酷:~心。残~。rǔ
1 羞耻:羞~。耻~。2 使受到羞耻:~骂。侮~。折~。3 谦辞,表示承蒙:~承。~赐。4 玷污,辜负:~没(mò)。~命。玷~。fù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4 遭受:~伤。~屈。5 具有,享有:久~盛誉。6 欠(钱):~债。7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10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zhòng,chóng
1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负。~荷。~量(liàng )。~力。举~。负~。2 程度深:~色。~病。~望。~创。3 价格高:~价收买。4 数量多:~金聘请。眉毛~。~兵。5 主要,要紧:~镇。~点。~任。~托(国家重大的托付)。~柄。6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视。尊~。器~。隆~。7 言行不轻率: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