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的拼音、解释、组词

患得患失的简介:

huàn dé huàn shī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在没得到以前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去。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语本《论语.阳货》。△「无所不至」

2. 《论语.阳货》子曰:「鄙夫1>可与事君2>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3>;既得之,患失之4>。苟患失之,无所不至5>矣。」 〔注解〕 (1) 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2) 事君:事奉君主。 (3) 患得之:害怕得不到。 (4) 患失之:害怕会失去。 (5) 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比喻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见「无所不至」。

3.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说:「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为他们只注重名利,没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会失去。如果担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话,为了继续保有它,他们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就是说,如果君主身边的人品德不好的话,他们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影响朝政,蒙蔽视听,进而使国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这种人是绝对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说明小人对名利得失的忧虑。后来「患得患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1. 没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去。指因在意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虑不安。【例】他做事患得患失,不能果决,经常误了时机。

1. 语本《论语.阳货》:「鄙夫可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在没得到以前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去。《宋史.卷二八三.王钦若传.论曰》:「竦阴谋猜阻,钩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

《患得患失》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文,用来形容人做事时过于斤斤计较,对于利益得失过分在意,从而影响了决策或行动。其核心在于“患”,即忧虑、担忧的意思;而“得”与“失”则分别代表得到和失去。合起来就是指因过于担心可能的损失而对获得的东西不敢全心投入,或者因为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在行事时瞻前顾后。

详细解释:

  • 含义:患得患失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成功或失败、利益或损失都持有过度忧虑的态度。
  • 用法: 此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工作中过于紧张焦虑,不能放手一搏的人;或是描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因过度担忧可能的后果而做决定困难的情况。

造句:

  1. 小王这次考试本来有很大希望,但因为患得患失的心态,他没有调整好状态,结果成绩不如预期。
  2. 对于即将创业的朋友而言,不要患得患失,勇敢迈出第一步才是关键。
  3. 王经理虽然业绩不错,但他总是患得患失,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和收入。
  4. 小李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非常谨慎,他生怕因为一个小错误而功亏一篑,表现出明显的患得患失心态。
  5. 这次比赛,选手们不应过于患得患失,保持冷静的心态更容易发挥出真实水平。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患得患失”这一成语不仅适用于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决策场景,也广泛应用于个人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希望以上解释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huàn

1 忧虑:~得~失。忧~。2 灾祸:~难。祸~。隐~。防~未然。3 害病:~病。~者。

dé,děi,de

1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2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3 满意:~意。扬扬自~。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6 口语词(①表禁止,如“~了,别说了”;②表同意,如“~,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