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守的简介:
tài shǒu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指一郡之长。宋以后改郡为府,所以知府也别称为「太守」。【例】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1. 职官名。一郡之长,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
《太守》一词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专指在某一州、府或县的地方行政长官。太守这一职务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采邑制度,而后至秦汉时期正式确立为郡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到了唐宋时期,“知府”、“知州”的出现使得“太守”一词逐渐在州一级政府中使用,通常用来指代知州或知府。
详细解释
- 职责:太守的主要职责包括管理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等。
- 权力范围:在古代中国,太守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
-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太守”常被用来作为描述文人官宦生活的角色或对象,如苏轼的《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就是以太守身份出现。
造句
-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曾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是,太守谓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句描绘了太守与友人赏景、吟诗的情景。
-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国都建康(今南京)曾有过一位著名的文官太守——谢安。”这里提到了古代某位文化名人的太守角色。
- “我虽只是个小小的太守,但心中所想的是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这句体现了太守在民间治理中的理想追求。
- 在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原是当地的一名太守,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弃官出走,最终成为了一位英雄好汉。”这句话将太守的角色与豪侠人物联系起来。
- “太守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负责地方治理,还常常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比如,东晋时期的谢安就是一位杰出的太守。”此句强调了太守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及其职责范围。
这些句子展示了“太守”一词的不同语境和使用方式,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
分词解释
太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守
shǒu
1 保持,卫护:~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御。~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节。~恒。~望相助。墨~成规。2 看管:看~。~护。3 在一个地方不动:~株待兔。留~。4 遵照:遵~。~法。~时。5 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因循~旧。6 呆在一起:厮~。7 节操:操~。8 靠近,依傍:~着水的地方,可多种稻子。9 古代官名:太~。~祧(中国周代掌管祭祀宗庙的官)。~刺(太守,刺史)。~令(指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