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阳的拼音、解释、组词
愆阳的简介:
1.亦作"愆旸"。 2.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阳气过盛。指冬天过度酷热干旱,是天候失常的现象。《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唐.白居易〈祝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
《愆阳》这个词源自古代文献,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看。在古文或古典文学中,“愆”通常意味着过失、过错或错误;“阳”指的是阳光或者白天,也常用来指代春日和温暖的气候。“愆阳”的整体意义多与季节异常、气温反常有关。
详细解释
-
《尚书·尧典》中有提到:“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正月载上,四时成岁。”这里的“愆”可引申为违背或失调,因此,“愆阳”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指的是春日反常过热或者气温异常。
-
也有一种解释认为“愆阳”是春季提前到来的情况,这与自然规律的紊乱有关,在古代文献中有时用来形容自然灾害之前出现的征兆。例如《春秋公羊传》中提到:“夏,四月,戊午,日有食之。六月,乙卯,日夜分。七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八月,甲子,日有食之。九月,乙酉,日有食之。”这里虽然直接提到的是日食等现象,但春秋时期的许多记载中,“愆阳”有时也用来形容异常的气候。
造句
-
古代文献曾记载:“天道好轮回,不以人愿为转移。夏初愆阳,万物生灵皆受影响。”这句话使用了“愆阳”,表达了夏季提前到来导致植物生长周期被打乱的意思。
-
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今年春汛来得如此之早,有学者担心这可能是因气候失调(即‘愆阳’)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兆。”
-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愆阳”,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由于连续数日气温异常升高,农田里的作物生长周期提前,但突如其来的霜冻却造成严重的减产。古人称之为‘愆阳’带来的灾害。”
-
如果想将“愆阳”与个人或社会层面的过度干预联系起来,“有人担忧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自然界规律的失控(例如‘愆阳’的现象),进而引发不可预见的问题。”
-
在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中:“当人类活动加剧,环境负担加重时,自然界的平衡也会被打破。因此,专家们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愆阳’现象的发生。”这里将“愆阳”与现代环保议题结合起来。
以上是对“《愆阳》”的解释及五个造句的例子。请注意,“愆阳”的具体含义还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定,上述例子为文学创作或解释用途而设。
分词解释
yáng
1 明亮。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5 温暖:~春。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7 凸出的:~文图章。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10 男性生殖器:~痿。11 古同“佯”,假装。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