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陀洹的拼音、解释、组词
须陀洹的简介:
xū tuó huán
1.见"须陀洹果"。
1.见"须陀洹果"。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初果。证得须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恶道,并且决定将会解脱轮回。须陀洹可分须陀洹向和须陀洹果。须陀洹向是指已入圣道,但还未达须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论》卷三:「弥勒佛随众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也作「预流」。
《须陀洹》是佛教术语之一,源自巴利语“Sotāpanna”,意为“入流者”。在大乘佛教中通常被翻译成中文。这个词特指初果圣人,即那些首次领悟了四圣谛真理的个体。他们已去除了一部分烦恼障,确保不再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尽管可能仍会经历多次人间轮回,但最终将得到解脱。
以下是关于《须陀洹》的一些详细解释:
- 定义与特点:初果圣人已经解除了对苦和集的误解,并理解了灭与道,因此能够不再受恶道的束缚。
- 修行阶段:达到须陀洹需要通过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中的部分实践。一旦成为须陀洹者,他们将不会堕入三恶道。
- 进一步发展:经过进一步修行,须陀洹有可能进阶为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最终成阿罗汉。
下面提供五个使用“须陀洹”这个词的造句:
- 作为一位已经证得须陀洹果的人,他开始以更加清明的心态看待世间。
- 在佛教修行的路上,达到须陀洹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他已经步入了正确的道路。
- 僧人们讨论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众生达到须陀洹的境界,从而减少世间的痛苦。
- 通过日常的禅修与学习,许多初学者已经接近须陀洹果位,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 一位须陀洹者在面对人生挑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他已洞察了生命的真谛。
分词解释
须
xū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3 〔~臾〕片刻,一会儿。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