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斗的拼音、解释、组词
鹬蚌相斗的简介: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鹬蚌相争」。见「鹬蚌相争」条。
2. 此处所列为「鹬蚌相争」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1>方出曝2>,而鹬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6>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解〕 (1) 蚌:动物名。软体动物门斧足纲。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或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2) 出曝:打开壳晒太阳。曝,音,ㄆㄨˋ,晒。 (3) 鹬:音ㄩˋ,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嘴、脚均长,体格大小不一。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常涉水捕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 拑:音ㄑ|ㄢˊ,夹住、挟持。 (5) 喙:音ㄏㄨㄟˋ,鸟兽等动物的嘴。 (6) 禽:捕捉。通「擒」。
3. 此处所列为「鹬蚌相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互相征战不休。有一次,赵惠王打算攻打燕国,有个叫做苏代的谋士,认为两国互相战争,必然生民涂炭,又担心燕、赵两败俱伤,最后都会被趁机坐大的秦国并吞,就代替燕国游说赵惠王,希望他能够停战。苏代见到赵惠王,并没有直接请他休兵,反而说了一个故事︰「大王啊,我到贵国途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正把壳打开在河边晒太阳。这时飞来一只鹬鸟,伸出长长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惊吓的蚌立刻合拢双壳,把鹬的喙给夹住了。鹬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给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说︰『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双方争执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有一个渔夫经过,就毫不费力地把牠们一起给抓住了。」苏代接著说道︰「大王啊,今日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必然全力抵抗,两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国就是那个渔夫,会趁机消灭赵、燕两国啊!」赵惠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鹬蚌相斗》是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用来比喻双方互相争执、对抗而不自知被第三者渔翁得利的情况。故事中的“鹬”是一种水鸟,“蚌”则是指河蚌。故事描述了鹬与蚌在河边相遇,鹬用尖嘴抓住了蚌的壳,准备吃它;而蚌则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巴不放。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一个路过的渔夫捡走了它们。
寓言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冲突和争端时,应该学会合作、避免无谓的竞争,以免给对手或第三者带来便利。
以下为五个造句例子:
- 在这场关于版权的争论中,作者和出版社各执一词,却没注意到侵权者的获利。这是一个典型的鹬蚌相斗的故事。
- 两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激烈争夺,反而让新晋供应商获得了市场份额,真是鹬蚌相斗,渔翁得利啊。
- 员工们因为琐碎的小事而争吵不休,领导趁机从中挑拨离间。这是典型的鹬蚌相斗的故事。
- 两位候选人为了选票大打口水仗,结果让中间派受益。看来是鹬蚌相斗,渔人得利。
- 这两家公司之间的相互指责只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给了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这真是鹬蚌相斗,渔翁得利的典范。
这些例子中的“鹬蚌相斗”被用来描述双方互相争执,而第三方却从中获利的情景。
分词解释
bàng,bèng
1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胎(指珍珠)。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dǒu,dòu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2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3 形容事物之大:~胆。4 形容事物之小:~室。5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6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7 圆形的指纹:~箕。~纹。8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9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10 古同“陡”,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