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至的拼音、解释、组词
长至的简介:
cháng zhì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孙希旦集解﹕"孔氏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孙希旦集解﹕"孔氏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夏至。《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2. 冬至。《太平御览.卷二八.时序部.冬至》:「后魏崔浩女仪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长至》,在古代中国,特指冬至日或夏至日。这两个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或最短的一天(冬至)。由于“长至”一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其现代使用较少,“长至”更常被直接翻译为“冬至”或“夏至”。
详细解释
- 天文角度:在一年中的某一天,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夏至)或南回归线(冬至),这一天因此成为全年白天最长或最短的一天。
- 文化象征:古代中国把这两个节气视为阴阳变化的转折点。《周易》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意思是冬至是阳气开始复苏的时刻。
造句
- “自古以来,人们在长至日都有祭天祈福的传统。”
- “每当夏至降临,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而冬至,则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 “诗人常常会在诗篇中提及长至,以此来寄托对自然规律的感慨和敬畏之心。”
-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关于长至有许多有趣的习俗与活动记录。”
- “每到长至,各地都会举行不同的庆祝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句子旨在通过使用“长至”一词来表达或描述特定的文化传统、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