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拼音、解释、组词
锦衣卫的简介:
jǐn yī/yì wèi
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于1382年设。原是护卫皇宫、掌皇帝出入仪仗的亲军。后明太祖特令其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明中叶后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于1382年设。原是护卫皇宫、掌皇帝出入仪仗的亲军。后明太祖特令其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明中叶后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代的禁卫军。掌仪仗、护卫、巡察缉捕、侦察审讯等事。后为皇帝的耳目亲信,遂附势骄横,荼毒天下。明末与东厂相依,更加酷毒百姓,并称为「厂卫」。
《锦衣卫》这个词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明朝时期的一种特务机构。锦衣卫全称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不仅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承担着侦察、审讯等职责,并且有权直接向皇帝奏事。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锦衣卫成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最初由朱元璋的亲信和亲族组成。在明朝,它主要负责监察、侦缉等活动,并且拥有非常高的权力。
-
职能范围:除了执行军事任务之外,锦衣卫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他们可以自行抓捕嫌疑人、进行审讯,甚至直接将嫌犯送至皇帝面前汇报案件情况。
-
组织结构:锦衣卫设于南京和北京两地,设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副指挥使三人(正四品)。下设卫所若干,每所又有千户、百户等职级官员。
-
重要性与影响:锦衣卫的存在对明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是皇帝手中的有力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治安。
造句
-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虎因为揭发了锦衣卫的腐败行为而不得不逃离京城。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锦衣卫的权力几乎可以凌驾于任何其他官僚机构之上。
-
因为有锦衣卫的存在,明朝皇帝得以更有效地控制整个国家和它的人民。
-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锦衣卫依然保持着高度警惕,防范着各种可能威胁到皇权安全的隐患。
-
故事中描述了锦衣卫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行动最终成功地捉拿了罪犯的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锦衣卫》这个词的相关解释以及五个用它的句子。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锦
jǐn
1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旗。~屏。~标。~绣(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喻美丽或美好,如“~~山河”、“~~前程)”。~上添花。2 鲜明美丽:~霞。~缎。~笺。~鸡(鸟,形状和雉相似,雄的头上有金色的冠毛,颈橙黄色,背暗绿色,杂有紫色,尾长,雌的羽毛暗褐色。饲养供玩赏)。
衣
yī
1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2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3 姓。
卫
wèi
1 保护,防护:保~。捍~。~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冕。2 防护人员:警~。后~。3 古代称驴:“策双~来迎”。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在山东省)。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