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千军的拼音、解释、组词
万马千军的简介: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千军万马」。见「千军万马」条。
2. 此处所列为「千军万马」之典源,提供参考。 《梁书.卷三二.陈庆之列传》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尒朱世隆弃城走。魏主元子攸惧,奔并州。其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库,备法驾,奉迎颢入洛阳宫,御前殿,改元大赦。颢以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庆之1>麾下2>悉著白袍,所向披靡3>。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注解〕 (1) 庆之:陈庆之(西元484∼539),字子云,南朝梁义兴人。自幼随梁武帝,甚受赏识。后为武威将军,与魏军数战,所向披靡。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授之为将军、徐州刺史。后元子攸攻颢,庆之败走回梁,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魏将侯景为乱,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年五十六卒,谥武。 (2)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麾,音ㄏㄨㄟ,用来指挥的旗帜。 (3)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退。见「所向披靡」。
3. 此处所列为「千军万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千军万马」原作「千兵万马」。陈庆之是南朝梁的大将军,数与北魏军交战,都获得大胜,战功彪炳。武帝大通初年,北魏国内情势紊乱,北海王元颢来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梁武帝接纳他,并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回到北魏。元颢到了涣水即位称帝,并封陈庆之为镇北将军,征伐北魏的其他势力,元颢顺利成为北魏皇帝入都洛阳。陈庆之继续扫荡余兵,节节胜利,名震一时。由于陈庆之的军队都穿著白袍,所向披靡,所以洛阳有首童谣传唱著:「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大将军们不要自我烦扰,只要看见穿著白袍的军队,即使自己兵马再多也避开为妙。后来「千军万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出现「千军万马」的书证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后面一似千军万马赶来,再也不敢回头。」
1. 兵马众多。比喻战争激烈或声势浩大。《孤本元明杂剧.千里独行.第四折》:「他恰才万马千军摆下战场,则见他忙把门旗放,显出那弃印封金有智量。」也作「千兵万马」、「千军万马」。
词语解释
万马千军: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形容人数众多,气势宏大。其中“万”和“千”是虚指,用于强调数量之多,而“马”和“军”则代表了兵力或队伍。“万马千军”的形象描绘了战场上士兵们冲锋陷阵、威武勇猛的情景。
这个成语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形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场面或是比喻力量的强大与众多。比如,在描述一个庞大的项目团队时,也可以使用“万马千军”来形容其成员之多和合作之力。
造句
- 火箭发射前的准备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真可谓万马奔腾、千军齐发。
- 戏剧舞台上的开场音乐响起,数以百计的演员登台,场面壮观得仿佛万马千军浩荡而来。
- 在这次创业项目中,我们团队人多势众,大家共同奋斗,可谓是万马千军之力,势不可挡。
- 尽管敌人来者众多,但我方兵力仍胜一筹,可谓万马千军敌不过我一人之勇。
- 为了庆祝公司成立十周年,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参赛者犹如万马千军一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通过这些句子的使用,“万马千军”这个成语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军事意义,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分词解释
wàn,mò
1 数目,十个一千:~户侯(中国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官)。2 喻极多:~物。~方(①指全国和世界各地;②指姿态多种多样)。日理~机。气象~千。3 极,很,绝对:~~。~幸。4 姓。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qiān
1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2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3 见“秋”字“秋千”。4 姓。jūn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