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公的简介:
sān gōng
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唐宋沿用此称,已无实权。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唐宋沿用此称,已无实权。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 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指三国时期的尚书令、长史和军师这三个重要官员。这些职位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之一。
词语解释:
“三公”是“尚书、长史、军师”的简称,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职务分别负责处理文书事务、咨询国家大事和军事策略制定。它们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以及随后的朝代中,都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支柱之一。
造句:
- “这位学者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在领导团队工作时也是一位‘三公’,因为他总是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有效分配资源。”
- “在古代中国,三公制度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最高水平,这种严格的分工和协同合作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每当遇到重大政治事件,这位官员常常被任命为‘三公’之一,负责处理紧急情况下的决策制定工作。”
-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三公’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权力与政治斗争的复杂面貌。”
- “尽管现在已经没有了‘三公’制度这一官职名称,但它的历史意义依旧被许多人所铭记和赞赏。”
这些造句展示了“三公”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词解释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