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鞭的拼音、解释、组词

鸣鞭的简介:

míng biān
1.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2.指挥鞭打人。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挥鞭。唐.储光羲〈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唐.刘长卿〈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2. 旧时,仪仗中使人肃静的鞭形器具,振动时能发声。《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繖扇,鸣鞭。」《明史.卷五三.礼志七》:「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也称为「静鞭」。

鸣鞭》通常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词汇或短语,而是一个具有特定情景含义的说法。在文学和戏剧中,“鸣鞭”往往指的是通过挥动马鞭发出响声来传达某种意图或者场景效果,常常被用于描述戏剧性情节中的动作或者是对某种状态的形容,特别是在古代戏曲、武侠小说等作品中较为常见。

鸣鞭”可能用来表现一种威严或力量的象征,或者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指令方式。例如,在某些传统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挥动手中的马鞭并发出声响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或是推动剧情发展。

以下是五个使用“鸣鞭”的造句例子:

  1. 在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将军一鸣鞭,千军万马的队伍立刻按照预定方向疾驰而去。
  2. 传统戏曲中,演员手中挥舞的马鞭不仅是道具,更是一个用来传递命令、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比如“鸣鞭”这一动作就能传达出角色急切的心理状态。
  3. 当夜幕降临,江湖豪杰聚集在酒肆之中,一个神秘人物突然出现并一鸣鞭,随后就有数十名高手随之而至。
  4. 在这场武戏表演中,主角通过连续鸣鞭的动作展现了他高超的骑术和深厚的武功底蕴。
  5. 为了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在这段关于古战场的描述中作者多次提到“鸣鞭”这一细节。

请注意,“鸣鞭”的具体应用场景会根据上下文环境有所不同。以上例子中的使用是为了说明该词汇在文学创作或戏剧表演中可有的应用方式,并非实际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描述。

分词解释

míng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biān

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5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