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耻下问的简介:

bù chǐ xià wèn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语出《论语.公冶长》。△「不媿下学」、「无恶下问」

2. 《论语.公冶长》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注解〕 (1) 子贡:端木赐(西元前520∼前456),春秋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 (2) 孔文子:孔圉(ㄩˇ),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 敏而好学:聪明好学。敏,聪慧。 (4) 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3.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贡觉得孔圉生前的为人,不适合取「文」这个谥号,因为他并不温文儒雅。于是问孔子说:「孔圉为什么会有『文』这个谥号?」孔子认为「文」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因此回答说:「他天资聪颖又好学,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会感到羞耻,这样的行为就可以给他『文』这个谥号了。」后来原文中的「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

1. 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语出《论语.公冶长》。【例】为学若能不耻下问,必有长足的进步。

1.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老残游记》第七回:「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宗旨何如?」

不耻下问》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原话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句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强调了谦虚求教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详细解释: - 不耻: 不认为羞耻。 - 下问: 请教地位或知识不如自己的人,指勇于向不如己者学习的行动。

这句话表明了古代学者推崇的学习态度——即使面对比自己学问浅薄的人,也应该勇敢地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这种精神鼓励人们保持谦逊好学的心态,不断充实自我,避免因为轻视他人而错失求知的机会。

造句: 1.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新人,他不耻下问,虚心向每一位同事请教。 2.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勇敢地提出问题才能学到真知识。 3. 小张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他仍保持不耻下问的态度,经常与同行探讨新观点。 4. 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秉持不耻下问的原则,勇于向他人学习和请教。 5.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时更加需要不耻下问的精神,积极寻找权威资料以提高自己的认知。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chǐ

1 羞愧,羞辱:羞~。雪~。奇~大辱。~笑。~骂。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wèn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4 管,干预:概不过~。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