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小民的简介:
xiǎo mín
1.指一般老百姓。
1.指一般老百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民、百姓。《左传.桓公十三年》:「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朕深居九重,反不如小民直恁地快活!」
在现代汉语中,“小民”这个词语通常并不常用,尤其在口语和正式场合中较少使用。不过,在古代汉语中,“小民”是一个常用于描述普通百姓或者底层民众的词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小”意为卑微、轻微,“民”指的是人民或百姓。“小民”因此可以理解为地位较低或者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
在古代,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谦辞意味,有时也用来自称以示谦虚。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用法已经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地使用“普通民众”、“老百姓”等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文学创作和古文翻译中,“小民”仍可能被保留使用。
以下是包含“小民”一词的5个示例句子:
- 古代文人常常用“小民”来自称,如“本小民不才,但愿为国效力。”
- 贾谊在《过秦论》中有云:“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中“氓隶之人”亦可译作小民。
- 《史记·陈涉世家》:“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夫以鸿鹄之志,而燕雀安知!”此处“燕雀”也可理解为小民,暗示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和实现鸿鹄之志。
- 在描绘古代社会风貌的小说中,作者可能会写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小民挣扎在生活的边缘,他们的日子充满了辛劳与艰辛。”
- 当代学者研究历史时有时会提及:“小民的生活状况对整个社会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请注意,在现代使用“小民”一词时需谨慎,避免引发误解或引起不必要的敏感问题。
分词解释
小
xiǎo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雨。矮~。短~精悍。2 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事。~节。~题大作。~打~闹。3 时间短:~坐。~住。4 年幼小,排行最末:~孩。5 谦辞:~弟。~可。~人(①谦称自己,指地位低;②指人格卑鄙的人;③指子女;④小孩儿)。6 妾:~房。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