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檄的拼音、解释、组词

捧檄的简介:

pěng xí
1.东汉人毛义有孝名。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檄,指官府征召的文书。东汉孝子毛义因家贫亲老,手捧檄文而面露喜色。后以「捧檄」指奉命就任官职。唐.骆宾王〈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洲。」唐.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诗:「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捧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主要指的是官员接到任命书后恭敬地双手呈递的行为。"檄"是一种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责备的文书,多用于正式的政务联系中。“捧檄”通常用来形容官员接受任命时庄重的态度和对朝廷命令的服从与尊敬。

详细解释:

  • 词义:“捧檄”的“檄”,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捧”在这里是恭敬地拿着的意思。
  • 用法:这个词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古文中,用来描述官员接到任命时的礼仪和态度。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官员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造句:

  1. 自从收到朝廷的捧檄之命后,他便着手准备启程前往新的岗位。
  2. 在隆重的仪式上,新任县令恭敬地捧着文书,表达了他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3.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捧檄任命,他感到既激动又紧张,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重任。
  4. 作为官员,应当懂得如何正确地捧檄接命,既要展现出应有的尊敬与谦逊,也需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
  5. 在古代文人笔下,“捧檄”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心系家国、勇于赴任的贤能之士,他们以恭敬之心接受使命。

以上是关于《捧檄》一词及其用法的一些解释和造句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pěng

1 两手托着:~心(用手捂住胸,喻拙劣的模仿)。~日。~读(敬辞,读别人的文章等)。~腹大笑。2 量词,用手能捧的东西:一~红枣。3 奉承或代人吹嘘:~场。吹~。~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