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粟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寒粟子的简介:
hán sù zǐ
1.见"寒粟"。
1.见"寒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皮肤上因为寒冷或惊吓等刺激,引起附著于毛发的肌肉收缩而产生皮肤表面突起细密小粒的现象。《水浒传》第一回:「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馉饳儿大小。」也称为「鸡皮疙瘩」、「鸡皮栗子」。
《寒栗子》并不是一个标准或常用的词汇,但从其字面结构分析,“寒”指的是寒冷、凉意,“栗子”是一种坚果。综合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极冷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身体反应,类似于打寒颤的感觉。这个描述更偏向于一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而非科学术语或常用语。
详细解释:
- 寒: 表示环境极其寒冷。
- 栗子: 在这里比喻因寒冷而产生的颤抖或战栗感。
- 寒粟子: 整体来看,可以理解为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一种类似打颤的反应。
造句:
- 窗外的雪花飞舞,冷风刺骨,他不禁打了个寒粟子。
- 寒夜中,她蜷缩着身子,浑身上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几下寒粟子。
- 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在北国冰天雪地中行走,她的寒粟子还是不时地在颤抖。
- 每每夜晚独坐窗前,望着外面的漫天飞雪,他总是忍不住打起寒粟子来。
- 在极寒的山洞中,为了保持体温,他们不停地打起了寒粟子。
以上是对词语《寒粟子》的一种理解性解释和造句尝试。请注意,“寒栗子”这个词汇在正式语言或书面语中较为少见,更多的描述会直接使用“打寒颤”的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寒
hán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2 害怕:~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粟
sù
1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2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3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