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仓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仓的简介:

sān cāng
1.古字书名。汉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书名:(1)汉并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博学〉篇,所成的书。共三千三百字。(2)魏晋间并合李斯〈仓颉〉篇、扬雄〈训纂〉篇、贾鲂〈滂喜〉篇所成的书。共七千三百八十字。

词语:三仓

详细解释:

三仓”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三个重要的仓库。具体来说,在中国历史中,特别是三国时期的背景下,“三仓”通常指的是曹魏、东晋和西晋三个政权的官僚体系中的重要财政机构或物资存储地。这些机构用来储存金银货币和其他贵重物品,是权力与经济中心所在。因此,“三仓”不仅指数量上的“三”,更代表了当时政治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组织形式。

造句:

  1. “在曹魏的三仓管理下,所有的重要物资都得到严格控制和监管。”
  2. “东晋时期,政府对三仓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提高税收效率。”
  3. “西晋政权成立后,通过增加三仓的数量,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4.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中,三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到了隋唐时期,三仓开始分散到各个重要城市和地区,加强了地方的自治能力。”

三仓”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权管理上的特点,尤其是对物资与财政资源的集中控制。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cāng

1 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米~。粮~。~储。~房。2 匆忙。也作“~猝”。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