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录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录的简介:
qī lù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着,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 AI解释
《七录》是中国古代文人关于藏书分类的一种说法。这一概念最早由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在其著作中提出,他认为书籍可以按照内容或形式的不同分为七个类别:经、史、子、集、别集、丛书、类编。这个体系不仅是一种文献分类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传承的理念。
- 经录:收藏儒家经典,如《诗》、《书》、《礼》等。
- 史录:包括各种历史著作,涵盖正史与野史。
- 子录: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及部分宗教、哲学书籍。
- 集录:收集各类诗歌文集和词作。
- 别集录:专门收录个人或家族的作品集。
- 丛书录:汇集同一主题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系列书目。
- 类编录:根据特定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的书籍。
接下来提供五个使用《七录》概念的造句:
- 在图书馆的一次古籍普查中,工作人员将所有藏书仔细划分到张溥所提出的“七录”体系中,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研究。
- 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他精心搜集了各类别集录和相关史料,编辑成一部详尽的家族史志。
- 学术界对《七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藏书文化与古代学者的知识结构。
- 通过查阅各种类编录书籍,研究人员能够找到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所有相关资料。
- 在张溥看来,“七录”不仅是文献分类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精髓传承的一种体现。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