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旦的拼音、解释、组词
城旦的简介:
chéng dàn
1.古代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墨子.号令》:"以令为除死罪二人,城旦四人。"孙诒让间诂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岁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后以指流放或徒刑。 2.城旦书的省称。 3.鸟名。
1.古代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墨子.号令》:"以令为除死罪二人,城旦四人。"孙诒让间诂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岁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后以指流放或徒刑。 2.城旦书的省称。 3.鸟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汉时强制男性罪犯服劳役的一种刑罚。劳动范围广泛,包括筑城工事或制作器物等,是秦汉劳役刑中最重的一级。《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仓律》:「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劳与垣等者,旦半夕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下令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城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名称,其主要特征是犯人需要在城墙上连续值班四年。这种刑罚既属于劳役性质,又带有惩罚意味,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中以劳代罚的思想。
详细解释:
- 含义来源:“城”指的是城墙,“旦”意为早晨或白天。因此,“城旦”可以理解为在白天需在城墙上进行守卫工作。
- 具体执行方式:被判处“城旦”的犯人需要在其指定的四年期限内每天(通常指从黎明到日落)在城墙上履行守卫职责,这不仅是一份劳动任务,同时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古人认为这种刑罚可以有效防止犯罪者再次犯罪。
- 历史背景:这种刑罚起源于战国时期,在秦汉及之后的朝代中广泛存在,并根据时代有所不同而有所调整。
以下是五个包含“城旦”的造句示例:
- 在《史记》中有记载,某犯人因偷窃被判处城旦之刑。
- 秦始皇为了加强边防,曾下令许多犯了轻罪的平民百姓去充当城旦兵士。
-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城旦”通常适用于那些因小过失而犯罪的人们。
-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一个遥远的时代里,一位名叫张三的年轻人因为一时糊涂偷了一只鸡,被判处三年城旦之刑的故事。
- 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城旦”,其实是一种劳役性质的处罚方式,旨在通过让犯人参与守卫城墙的工作来惩罚他们。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