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康体的简介:
tài kāng tǐ/tī/bèn
1.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等。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1.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等。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文体名。指晋武帝太康年间,诗作的一种风格体裁,其特色是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华、张协、陆机、陆云、潘尼、潘岳、左思等。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三张、二陆诸公之诗。」
《太康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风格,得名于西晋时期的“太康”年间(280-289年),这一时期的一些诗人的作品。它是一种以华丽辞藻、对仗工整为主要特点的诗风,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追求形式之美而忽略内容实质的倾向。
详细解释
- 时代背景:太康体出现在西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注重形式上的完美,风格上较为繁琐、繁复。
- 艺术特色:
- 辞藻华丽:诗人往往喜欢使用丰富的词汇和比喻,追求语言的美感。
- 对仗工整:讲究诗句间的对仗与和谐,追求声韵之美。
- 注重形式:过分强调诗的形式结构,有时可能会忽视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造句示例
- 太康体诗歌中常常用到大量的比喻和华丽的辞藻来描述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感。
- 他的这篇论文虽然引用了大量的太康体诗句,但内容却显得空洞无物,缺乏实际意义。
- 尽管太康体在当时颇为流行,但它也受到了后世文学家们的批评,认为这种风格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诗作的深刻内涵。
- 作者试图模仿太康体的风格来创作一首描述山川景色的诗歌,结果却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 虽然太康体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现代文学中已经不再流行,更多被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
这些造句旨在帮助理解《太康体》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分词解释
太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康
kāng
1 安宁:~乐(lè )。~平。~宁。2 空,空虚:萝卜~了。3 宽阔:~庄。~衢(四通八达的大路)。4 无病:~健。~复。~泰。健~。5 丰盛:小~。~年。6 姓。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