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拼音、解释、组词

师说的简介:

shī shuō/shuì/yuè
散文篇名。唐代韩愈作。文中论说了求师的必要性和如何择师,并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观点,对师生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语言紧凑有力,论说层次分明。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师长的传授、教诲。《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余所存,无复师说。」

2. 文章名。唐韩愈所作。因慨叹当时师道不存,故提倡学人必须从师,并以此文赠学子李蟠。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他的代表作之一《昌黎先生集》中。文章主要探讨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选择老师的准则,强调不应拘泥于身份和地位,而应注重学问的求得。以下是《师说》的一些关键段落的详细解释: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必定要有老师教导。 - 造句:古之学者必须有教师指导,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句话表达的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互补性,并非绝对化的从师关系。 - 造句:小明在编程方面有天赋,而李老师在数学教学上经验丰富;他们彼此学习,互为师友。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意思是追求学问道理,哪里管得着老师的年纪大小? - 造句:我只看谁最擅长那个领域,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或背景。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强调求学无分身份高低,有学问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之处。 - 造句: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知识和能力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再次强调了从师关系中的平等和互补性。 - 造句:不同领域的专家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体现了“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真谛。

6.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感叹师道的传授已经很久没有保持下去。 - 造句: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这正是对“师道”传承的一种回应。

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师说》中的核心思想。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

shuō,shuì,yuè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4 责备:数~。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