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的拼音、解释、组词

拨乱反正的简介:

bō luàn fǎn zhèng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扭转乱象,归于正道。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2.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1>?拨2>乱世,反3>诸正,莫近诸《春秋》。 〔注解〕 (1) 《春秋》:书名。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2) 拨:扭转。 (3) 反:通「返」,归返,返回。

3.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修订而成的一本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内容主要记载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间聘问、会盟、战争等政治事件,也有关于日食、水灾、大旱等自然现象。孔子作此书,开私人修史之先,但并不纯为纪载史事,而是将个人褒贬巧妙地寄托于遗词用字间,以切要的言论呈显对政治及社会问题的看法。春秋时代,各国分立,攻伐与征战从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强烈表达他对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统的主张,所以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中便有一段话:「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意思是说:孔子作《春秋》,为的是扭转乱世,使政治社会回归于正道,就此来看,没有比《春秋》更能切合义理的了。后来「拨乱反正」被用来指扭转乱象,归于正道。

1. 除去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语本《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例】出色的政治家,就是在社会动乱的时候,能够拨乱反正。

1. 语本《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除去祸乱,归于正道。《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也作「拨乱反治」、「返正拨乱」。

《拨乱反正》这个成语出自于《汉书·武帝纪》:“汉承秦制,多不便于民,朕即位以来,颇有所改正。今欲举贤良文学之士,讲议政事,以辅政化,正百官。”原意是指在混乱的情况下进行整顿和纠正错误。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拨正社会或政治上的乱象,使秩序恢复正常。

详细解释

  1. 拨乱:指拨开乱局,即通过努力使局面从混乱中恢复到正常状态。
  2. 反正:指的是改正、纠正的意思,既包含改变不正确的事情,也涵盖了使事物回归正道的过程。

这个成语常用于政治或社会领域,表示对混乱状况进行整治和改革,使之恢复正常秩序。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致力于改善现状的精神。

造句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拨乱反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 在这场风波过后,公司领导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工作,重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让企业步入正轨。
  3. 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政府需要迅速进行技术调整和治理上的拨乱反正,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我们党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进行拨乱反正工作。
  5.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拨乱反正,确保国家发展行稳致远。

分词解释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2 分给:~发。~款。~付。3 治理:~乱反正。4 掉转:~转马头。5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luàn

1 没有秩序:~套。紊~。凌~。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3 混淆:~伦。败常~俗。4 任意随便:~吃。~跑。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6 横渡:~流。7 治理:~臣。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