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而治的拼音、解释、组词

鸣琴而治的简介:

míng qín ér zhì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称颂地方官政绩良好。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七˙政理: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1. 称颂地方官政绩良好。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七.政理》:「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词语详解

鸣琴而治

  • 释义:原指古代的贤明君主或官员,通过弹奏琴乐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后来形容以道德和礼仪治国平天下。
  • 出处:“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 用法:多用于描述理想的政治状态或赞美古代贤明的统治者。

造句

  1. 昔日先王鸣琴而治,以仁政感化万民。
  2. 若是君主能效仿古人,以道德礼乐治国,自然可做到“鸣琴而治”。
  3. 这些故事里往往出现一位贤明的君主,他通过“鸣琴而治”的方式平息了国家的纷争。
  4. 今日虽然世事多变,但若能传承古人的智慧,也能达到“鸣琴而治”的理想社会。
  5. 老先生常以古代先贤的“鸣琴而治”为例,教导后辈要注重修身齐家。

分词解释

míng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qín

1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通称“古琴”):~瑟。~曲。~师。~意。抚~。~棋书画。2 某些乐器的统称:钢~。月~。胡~。口~。竖~。小提~。~书(曲艺的一种)。弹~。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zhì

1 管理,处理:~理。~家。~丧。~标。~本。~国安邦。自~。统~(a.管理;b.分配)。2 整理:~河。~水。3 惩办:~罪。处(chǔ)~。4 医疗:~病。~疗。医~。5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蝗。~蚜虫。6 从事研究:~学。~史。7 安定:~世。~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8 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所。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