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的拼音、解释、组词

避讳的简介:

bì huì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直接称呼君主、祖宗或尊长的名号,而改以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称为「避讳」。【例】今天一般人替小孩取名字时,仍有避讳的习惯,如不使用与长辈名字相同的字。

2. 避免触犯忌讳。【例】他们毫不避讳的高谈阔论,简直目中无人。

1. 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 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词语:避讳

释义与内涵避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在语言或书写中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某些人名、地名或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事物而采取的一种做法。这种行为通常出于对特定人物的尊敬或者避免不吉利的说法。

  1. 尊重和敬仰:在封建社会时期,为了表达对皇室成员或其他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重,会主动避开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或与其相关的称号。
  2. 避邪驱凶:在中国文化中,一些认为带有不吉祥意义的事物、名字等也需要回避,以求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造句

  1. 古代文人在书写或谈论皇帝时,常常会使用“先帝”、“陛下”这样的字眼来代替直接称呼帝王的名字。
  2. 在明清两朝,如果提到与明朝有矛盾关系的清朝皇帝,则会在书写上避开他们的名字。
  3. 由于小明的母亲名叫“丽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选择说“李华阿姨”,而不直接用“丽华”这个名字。
  4. 古代官员在处理一些涉及皇室事务时,为了避免不吉利的话语,会采用“讳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5. 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节日或仪式上,为了祈求吉祥平安,人们也会采取避讳的方式来避免说出可能带来不幸的词汇。

这些例子展示了“避讳”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具体应用。

分词解释

1 躲,设法躲开:~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2 防止:~免。~孕。~嫌。~雷针。

huì

1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言。~匿。~饰。忌~。隐~。直言不~。~疾忌医。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