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鱼帝虎的拼音、解释、组词

鲁鱼帝虎的简介:

lǔ yú dì hǔ
指文字传抄错误。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鲁鱼亥豕」。见「鲁鱼亥豕」条。

2. 此处所列为「鲁鱼亥豕」之典源,提供参考。 1、「鲁鱼」:《抱朴子.内篇.遐览》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又信心不笃,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于书字,则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1. 语本《抱朴子.内篇.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后指因文字形近而致传抄或刊刻错误。如:「他抄录古籍,细心严谨,断无鲁鱼帝虎之处。」也作「亥豕鲁鱼」。

鲁鱼帝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文字、书籍或文献中由于传抄或刻印错误而产生的错字现象。这个成语出自宋朝学者陈思在对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校勘时发现的一些错误和讹误。

具体解释如下: - “鲁鱼”是说“lossen”(即“鱏”)误作“魯魚”。这里,“鱏”是古代的一种鱼类,而“魯魚”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一些不太常见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汉字。 - “帝虎”则是说将“虵”字误写作了“帝虎”,其中“虵”指的是蜥蜴类的动物。

成语“鲁鱼帝虎”的本意在于描述文字错误中的特定现象,但后来泛指任何书籍或文献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错字、别字等错误。需要注意的是,“魯魚帝虎”是这个成语的常用写作方式,其中“虵”通常被简化为“虎”。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例子以帮助更好地理解:

  1. 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小李发现了许多鲁鱼帝虎的现象。
  2. 这篇论文中存在不少错别字,看来作者没有仔细校对过,真是典型的鲁鱼帝虎
  3. 现代印刷技术虽然发达,但仍需警惕文字错误的“鲁鱼帝虎”现象。
  4. 历史研究中的错误很容易导致后人的误解,我们应当警惕历史记载中可能存在的鲁鱼帝虎问题。
  5.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了解并修正教材中的错别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防止误人子弟的“鲁鱼帝虎”。

这些句子展示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1 愚拙,蠢笨:愚~。粗~。~莽。2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3 山东省的别称。4 姓。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2 姓。

1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玉皇大~。2 君主:~王。皇~。称~。~制。

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2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3 古同“唬”,威吓。4 古同“琥”,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