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拼音、解释、组词

越剧的简介:

yuè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清末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初名“小歌班”、“的笃班”,曾名“绍兴文戏”。1923年起出现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剧团,称“女子文戏”,并逐渐取代男班。1938年改名“越剧”。40年代进行改革。主要唱腔有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等。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流行于浙江省的剧种。发源于嵊县。唱腔为上、下句变化反复,曲尾加「啊呵令哦令哦」等人声帮腔。遇到朗诵性较强的唱段,鼓师一手敲笃鼓,一手敲尺板,除演员清唱的声音,便是「的的笃笃」的拍板声,故也称为「的笃戏」。最初以男性艺人为主,至民国十二年,嵊县一位男艺人金云水开办女子小歌班,此后越剧渐以女演员为班底,而演出的剧目亦偏向描述儿女之情的文戏,故也称为「女子文戏」。常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西园记等。

《越剧》,又称“绍兴戏”、“小百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它以柔美、委婉见长,是流传于江南地区的重要地方戏剧种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越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目连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后在清末民初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剧种。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技巧。
  • 音乐特色:越剧的唱腔以江南风格为主,旋律优美,情感细腻,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其伴奏乐器通常包括二胡、琵琶等弦乐及锣鼓等打击乐。
  • 表演特点:在表演上,越剧注重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演员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来塑造角色形象;服装设计也极具特色,色彩艳丽且充满地方风情。

造句:

  1. 小华从小就喜欢听妈妈唱《越剧》,那优美的曲调让她如痴如醉。
  2. 去年中秋,我们全家一起看了一场精彩的越剧演出,真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3. 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演技精湛,将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4. 为了培养更多越剧人才,学校特地邀请了知名越剧艺术家为学生们授课。
  5. 李阿姨是地道的绍兴人,对于家乡的越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常常与朋友们一起聚会观看。

分词解释

yuè

1 度过,超出:~过。~冬。~级。~轨。~权。~境。~位。~狱。~俎代庖。2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声音清~。3 表示程度加深:~发(更加)。~加。~快~好。4 消散:“精神劳则~”。5 失坠,坠落:陨~。“射其左。~于车下”。6 中国古民族名:百~(亦作“百粤”)。7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剧。~凫楚乙(“乙”,燕子。喻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而作出不同的判断)。8 姓。

1 厉害,猛烈,迅速:~变。~痛。~烈。~毒。加~。2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本。~情。~种。~院。~坛。京~。话~。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