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巧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舞文巧法的简介:

wǔ wén qiǎo fǎ
故意玩弄文字,巧于利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舞文弄法」。见「舞文弄法」条。

2. 此处所列为「舞文弄法」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1>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注解〕 (1) 赂遗:赠送或买通他人的财物。

3. 此处所列为「舞文弄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舞、弄,玩弄。法,法令条文。「舞文弄法」,这句成语出自《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意思是玩弄文字技巧,以歪曲法律条文的原意。〈货殖列传〉讲述的是经济思想,强调农、工、商的重要性,积极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得以累积个人财富,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原动力。列举如歌伎、游闲公子、医生、兵吏等各行各业致力追求财富的方式。以兵吏为例,他们为了追求个人财富,舞弄文字技巧歪曲扰乱法律条文,盗刻印章伪造文书,不怕刑罚加身,只为贪图他人贿赂的丰厚钱财。后来「舞文弄法」被用来指舞弄文字技巧,歪曲法律条文。如南朝梁沈约〈授蔡法度廷尉制〉:「州郡奸吏,恣其取舍,舞文弄法,非止一涂。」,指出州郡的奸吏任意妄为,玩弄文字以扰乱法律秩序。

1. 巧于曲引法条作弊,以行奸私。汉.王充《论衡.程材》:「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也作「舞文枉法」。

《舞文巧法》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它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玩弄文字、法律条文或制度,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的行为。从字面上理解,“舞”在这里意味着像舞蹈一样灵活运用;“文”指的是文字、文章或者文书;“巧法”指巧妙的方法或策略。“舞文巧法”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书写文件、处理事务时故意使用复杂的技巧和方法,以达到某种非正义的目的。这个成语往往带有批评性,暗示行为者不公正、不诚实。

造句

  1. 虽然他精通法律,但这种舞文巧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 别人用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他却喜欢舞文弄墨,想显得自己多么聪明。
  3. 这起案件中,被告方企图通过舞文巧法来混淆视听,试图掩盖事实真相。
  4. 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舞文巧法行为,以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5. 舞文巧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它往往无法逃脱正义的审判。

分词解释

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2 耍弄:~弊。~文弄墨。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qiǎo

1 技能好,灵敏:~妙。~思。~劲。~干(gàn )。精~。轻~。乖~。心灵手~。~发奇中。2 美好:~笑(指美好的笑貌)。3 虚伪(特指语言):~言。~诈。~辩。~言令色。4 恰好:~合。~遇。恰~。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