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的拼音、解释、组词
建窑的简介:
jiàn yáo
1.宋代著名瓷窑。窑,同"窑"。(1)窑址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后迁建阳。所烧黑釉瓷器,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时被誉为上品。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宋时……以建安兔毫盞为上品,价亦甚高。"(2)窑址在福建德化。又称德化窑。所烧瓷器色白润,称建瓷,又称白瓷,以佛像最佳。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建窑,在福建泉州
1.宋代著名瓷窑。窑,同"窑"。(1)窑址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后迁建阳。所烧黑釉瓷器,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时被誉为上品。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宋时……以建安兔毫盞为上品,价亦甚高。"(2)窑址在福建德化。又称德化窑。所烧瓷器色白润,称建瓷,又称白瓷,以佛像最佳。清朱琰《陶说.古窑考》:"建窑,在福建泉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位于福建建安的窑厂。因多使用含铁质极多的釉,故以产黑釉陶器著名。出品的器物,胎质极薄,釉色漆黑,釉面多条状结晶的银白细纹,十分美观,以制茶具最著名。明代时移至建阳,出产白建、乌泥建、紫建三种,其中白建色泽润白,最为精美,制佛像尤佳。
《建窑》是中国福建省的一处著名古瓷窑遗址,位于福州市南郊的建阳区(历史上曾称建阳、崇安等),是宋代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建窑以烧制黑釉茶盏最为知名,尤其是兔毫斑纹的茶盏,质地厚重,造型美观,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详细解释:
-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 建窑位于福建省北部,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
-
宋代是建窑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优美的产品设计,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
主要特色:
- 建窑以烧制黑色或者灰黑色的釉面著称。这种特殊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化学成分以及高温还原焰(即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降低空气供应量,使釉层中的铁元素呈现不同的颜色)实现。
-
其中兔毫斑纹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类型之一,这类茶盏因表面呈现出犹如兔子毛一样细长、弯曲的斑纹而得名。
-
文化价值:
-
建窑瓷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究这些瓷器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以及社会风尚。
-
保护与传承:
-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发扬这种传统工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些手艺人仍在尝试恢复建窑烧制技术。
造句示例:
- 这个兔毫斑纹的茶盏是出自宋代建窑的产品。
- 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描绘宋代建窑瓷器制作过程的画作。
-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手工艺,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关于建窑瓷器的展览活动。
- 茶艺师手中的这个黑釉兔毫斑纹茶盏正是产自著名的建窑。
- 尽管历经千年沧桑,但建窑的独特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
分词解释
建
jiàn
1 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2 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3 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4 指中国福建省:~兰。5 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窑
yáo
1 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砖~。瓷~。2 为采煤而凿的洞:煤~。3 在坡上特为住人挖的洞:~洞。~葬。4 旧时称妓院:~子。~姐(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