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不动的拼音、解释、组词

声色不动的简介:

shēng sè bù dòng
指不动声色。形容态度从容镇静,不随意流露感情。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不动声色」。见「不动声色」条。

2. 此处所列为「不动声色」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据《全唐文.卷五六二.韩愈》引)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吏得其职,赋入无所漏失,人安乐之,在所以富。公与人有畛域1>,不为戏狎2>,人得一笑语,重于金帛之赐。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 〔注解〕 (1) 畛域:范围、界限。畛,音ㄓㄣˇ。田间分界的道路,引申为界限。 (2) 戏狎:嬉戏亲近。

3. 此处所列为「不动声色」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不动声色」原作「不发声色」。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精通六经百家,崇尚儒学,排斥佛老,文章气势宏伟、融会古今,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他因为学高识广,曾任国子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教授,颇负盛名。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赠予太尉韩公神道碑,请韩愈代为撰写碑铭。韩愈在碑铭中写到太尉韩公为人处世的特点:与人保持距离,不和任何人嘻笑亲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轻松笑语,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还要贵重的赏赐一般;他在判案时也从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严明,只就法律论断,因此几乎没人敢犯法。后来「不动声色」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如《水浒传.第八六回》:「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宋军人马,逩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

1. 言辞语气和脸色容态,镇静自若。《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亏得芜湖道广有才情,声色不动,先把芜湖日报馆的洋东找了来。」

词语《声色不动》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从其字面意思来推断,“声”指的是声音或声响;“色”指的是颜色、色彩;而“不动”则意味着不移动或者没有变化。综合起来理解,这句话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面对外界的声音和色彩刺激时,表现得非常冷静或无动于衷。

详细解释

  • 声音与色彩的反应:原本词语中的“声色”可能是指事物表面的现象、外观或是对外界变化的初步感知。
  • 不动心的态度:强调的是这种现象之下,当事人内心的稳定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因此,《声色不动》可以理解为面对外部世界的繁华或喧嚣、色彩斑斓或单调乏味时,保持内心平静如水,不被轻易影响的心态。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事冷静、理智,即使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也能维持内心的稳定和专注力。

造句

  1. 虽然演唱会现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但他依然能专心致志地工作。
  2. 面对批评与赞扬,他总是保持一种声色不动的态度。
  3. 在商场中繁复的商品展示和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仍然能够冷静分析市场动态。
  4.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变,展现出“声色不动”的坚定品质。
  5. 尽管外界风起云涌,他的内心始终如一,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分词解释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3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4 种类:各~用品。5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6 妇女美貌:姿~。~艺。7 情欲:~情。好(hào)~。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