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意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心猿意马的简介:
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跃、快马四处地奔驰而难以控制。比喻心思不专注集中。语本《参同契.卷上.中篇》汉.徐景休笺注。后亦用于比喻心意反复不定。△「心不在焉」、「见异思迁」
2. 《参同契.卷上.中篇》汉.徐景休笺注守御固密者,如龙养珠,心不忘;如鸡抱卵,气不绝也。……真积力久,太和充溢,动静休息,常须谨守。守则昌,失则亡,不可须臾离也,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行则措足於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匀鼻端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久而调习,无有间断,方是端的工夫。否则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欲望结丹,不亦难乎!
3. 《参同契》是一本将《周易》易理、「黄老」、「炉火」三者道理参合为一的炼丹修仙之作,因此又称为《周易参同契》,托言《易经》中的卦象,结合黄老学说,以阐明炼丹(即炉火)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有系统论述炼丹的书籍。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典源主要在说明内在心性修养的方法。心思必须无所杂念,无所为,才能达到气和的境界,在动静之间也要常保平衡,时时调息,于日常生活之中无所间断。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跃,像快马四处地奔驰,而难以控制,就会让神气散乱,如此一来,想要修心养性,是不可能的。后来「心猿意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1. 形容心意变化不定,有如马腾猿跳一般。【例】事情已到关键处,你就别心猿意马了,赶紧下决定吧!
1. 佛教以猿马性喜外驰来形容众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缘外境。《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后用来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栓,将繁华不挂眼。」《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也作「意马心猿」。
《心猿意马》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心思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注意力飘忽不定的状态。在汉语中,“心猿”指的是内心的欲望和冲动,如同猴子难以控制;“意马”则是指思绪如同奔跑的马匹,不受人意志约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力薄弱或精神不集中。
详细解释
- 来源:此成语源自《西游记》,书中孙悟空即被称为“心猿”,猪八戒则被称作“意马”。
- 寓意:它强调了人在面对诱惑时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做出非理性决策或行为。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常表现为做事三心二意、缺乏专注力等。
造句
- 他最近沉迷于游戏之中,心猿意马的,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专心致志,避免心猿意马,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集中精神,不可心猿意马,否则可能会半途而废。
- 现在公司项目的进度一再拖延,主要是因为部分员工心猿意马,没能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
-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克服心猿意马的心态,保持专注和恒心。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心猿意马》这一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还常被用作警示或激励语言,提醒人们要提高自我控制力,避免因一时的诱惑而影响判断和行为。
分词解释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yuán
1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颊下没有囊,没有尾巴,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猴。~人。yì
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4 料想,猜想:~料。~想。~外。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