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声载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怨声载道的简介: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道路上到处充满了埋怨的声音。形容群众普遍的怨恨和不满。语本《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
2. 《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李固)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交人事。岁中,梁商请为从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风化,退辞高满,乃奏记曰:「《春秋》褒仪父以开义路,贬无骇以闭利门,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前孝安皇帝1>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2>,天下纷然3>,怨声满道。朝廷初立,颇存清静,未能数年,稍复堕损。左右党进者,日有迁拜4>,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注解〕 (1) 孝安皇帝:刘祜(西元94∼125),年仅十三时,邓太后立其为帝,邓太后临朝,在位二十年卒,年三十二岁。庙号恭宗,谥号孝安皇帝。 (2) 署用非次:任用人才、指派官吏没有适当的标准。 (3) 纷然:杂乱的样子。 (4) 日有迁拜:指不断获得升迁的机会。拜,任命官职。 (5) 滞涸穷路:指没有获得赏识而陷入困境。
3. 据《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载,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政争,造成当时朝野动荡不安,东汉的国运也摇摇欲坠。汉和帝死后,出生才百余天的殇帝即位,不久即夭折,于是邓太后与其兄弟邓骘迎立年仅十三岁的安帝,但大权仍掌握在邓太后手中。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刻遭到贬黜,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阎氏掌握大权。安帝死后,阎氏立年幼的北乡侯为少帝,不久即病死。这时对于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满的宦官们,便趁机发动政变,杀掉阎氏一门及其同党,拥立顺帝。但顺帝即位后,政权并未回到皇帝手中,实权仍由皇后的父亲大将军梁商掌握。梁商见到政局败坏,民间灾异四起,想要整顿朝政,于是四处延揽有才德之士。李固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博学多才,有气节操守,不同流合污,多次辞退朝廷的征用。他曾纵论时弊,建议皇帝应该压制外戚、罢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没有受到采纳,于是便到汉中隐居起来。这次梁商请他出来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够先端正朝廷风气,于是又上书说道:「安帝在位的时侯,任用外戚小人,他们公开地收受贿赂,任用人才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天下才会纷扰不已,路上都充满了百姓抱怨的声音。希望将军能够以天下为忧,崇尚俭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国之道。」但是梁商却没有接纳李固的建议。这段话的原文「天下纷然,怨声满道」,后来演变出「怨声载道」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群众普遍的怨恨和不满。
1. 到处充满了怨恨的声音。形容群众普遍怨恨、不满。【例】施行新制度前应先做好评估考量,以免民众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1. 到处充满了怨恨的声音。形容群众普遍怨恨、不满。《红楼梦》第五六回:「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礼。」《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把帐一一的七折八扣算了,不管那些人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就同了顾举人出京。」也作「怨声满道」。
《怨声载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民众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情况非常不满,以至于抱怨的声音充满了整个社会或某个地方。"载"在这里是充满的意思,并非指装载。“怨”即怨恨,“载道”则表示这种怨恨之声音充斥着道路,形象地描绘出人们情绪高涨、怨声不断的场景。
详细解释
-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陈蕃传》:“怨声载道。”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社会上人们对朝政不满的情景。
- 用法:通常用于描述在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管理下,民众普遍感到不满的情况。
-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
造句
- 自从新的物业管理接手后,小区居民怨声载道,因为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 这几年政府推行的新政策让很多企业主怨声载道,认为增加了他们的运营成本。
- 最近公司频繁裁员的消息传开,员工们怨声载道,工作氛围非常紧张。
- 由于交通拥堵严重,人们每天出行都是一片抱怨声,怨声载道地期待政府能采取措施改善。
- 学校食堂的服务态度和饭菜质量差评不断,学生们怨声载道,影响了校园的和谐气氛。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