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一贯道的简介:
yī guàn dào
1.会道门之一。起源于山东。初名"东震堂",后路中一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路死后,由张光璧继承。抗日战争期间,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日本投降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缔。
1.会道门之一。起源于山东。初名"东震堂",后路中一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路死后,由张光璧继承。抗日战争期间,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日本投降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缔。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末新兴的民间信仰,因其教义揉合儒、释、道,强调「万教归一」理念,乃据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命名。创教人王觉一,经刘清虚、路中一后,四传予张光璧,其信仰始扩大发展至全国。一贯道以无极老母(无生老母)为最高神,信教者依其资历分道长、点传师、坛主、文牍、乩手、引传师、道教等。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中共禁教,一贯道亦播迁入台,发展为「十八支线」,现仍为释、道、基督教之外,台、澎、金、马地区最大的宗教团体。
1. 清末新兴的民间信仰,因其教义揉合儒、释、道,强调「万教归一」理念,乃据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命名。创教人王觉一,经刘清虚、路中一后,四传予张光璧,其信仰始扩大发展至全国。一贯道以无极老母(无生老母)为最高神,信教者依其资历分道长、点传师、坛主、文牍、乩手、引传师、道教等。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中共禁教,一贯道亦播迁入台,发展为「十八支线」,现仍为释、道、基督教之外,台、澎、金、马地区最大的宗教团体。
《一贯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宗教组织,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一种民间信仰团体,并非正式的道教分支或派别。一贯道以“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理念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修炼来达到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的目的。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一般认为,《一贯道》由清朝末年的一位道士创立,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和民众的精神需求。
- 宗旨理念:“天”代表宇宙自然法则,“地”象征人间秩序,“人”则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实践者。三者的合一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反映在修炼方法上,通过修练可以达到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的理想状态。
- 宗教活动:其仪式较为独特,包括念诵特定的咒语和进行特殊的修炼法门,如打坐、冥想等。
造句
- 虽然《一贯道》现在已经不再广泛存在,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 过去有一些人因信奉《一贯道》,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修炼上。
-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一贯道》的教义被描述为融合了多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 《一贯道》曾经是许多民间信仰活动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追求。
- 尽管现代科学对此有所质疑,但研究《一贯道》的历史仍然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状态。
分词解释
一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贯
guàn
1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2 穿,通,连:~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3 古同“惯”,习惯。4 原籍,出生地:籍~。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