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麦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辨菽麦的简介: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缺乏常识。语出《左传.成公十八年》。△「颇别菽麦」
2. 《左传.成公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使荀䓨、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周子1>有兄而无慧2>,不能辨菽麦3>,故不可立4>。 〔注解〕 (1) 周子:指晋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周。襄公曾孙。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大会诸侯,使魏绛和戎,又与楚国争夺郑国。在位十五年。 (2) 慧:聪明才智。 (3) 菽麦:豆子和麦子。 (4) 立:指立为国君。
3. 菽,就是豆子。麦,则是麦子。两者都是很普通的农作物,而且形状完全不同,极容易分辨。如果一个人连豆子、麦子都无法分辨,就是形容这个人非常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当时晋国发生政争,贵族大夫栾书、中行偃为了争夺政权,先杀了受到厉公亲信的胥童,然后又杀了厉公,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周子时年才十四岁,根本无法亲政,且有年长的哥哥,但栾书等人为了掌握政权,把周子当成傀儡,就称赞周子十分聪明,并诋毁他的哥哥,说他十分无知,连豆子和麦子都没办法分辨,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后来「不辨菽麦」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亦用来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
1. 菽,豆子。不辨菽麦指无法分别豆子与麦子。形容人愚昧无知。语本《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后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经序〉:「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词语《不辨菽麦》是一个成语,出自《礼记·月令》,用来形容一个人见识浅薄、分辨不清事物的能力低下。其中,“菽”指的是豆类作物,“麦”则是指小麦等粮食作物,这个词组合在一起比喻连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楚。
详细解释
- 释义:指人知识肤浅,缺乏辨别能力。
- 来源:《礼记·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其物豆、麦。”在古代文献中提到“菽”和“麦”,这里用来引申为分辨不出事物的能力低下。
- 用法:通常用于贬义,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或见识不足。
造句
- 小王的理论水平很低,他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简直就是个不辨菽麦的人。
- 那个人平时很少接触社会,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总是摸不着头脑,真可以说是不辨菽麦了。
- 在讨论中,他竟然对本该明确区分的概念产生了混淆,简直像是一个不辨菽麦的初学者。
- 这个公司的员工普遍缺乏专业知识,领导常常需要反复解释同样的问题,他们就像是不辨菽麦的人一样。
- 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学习,他的思想十分狭隘,对待新事物总是不辨菽麦地加以否定。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biàn
1 分别,分析,明察:~别。~认。~析。~正。~识。明~是非。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mài
1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田。~收。~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