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拼音、解释、组词

自知之明的简介:

zì zhī zhī míng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本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优缺点,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宋˙苏轼˙与叶进叔书:仆闻有自知之明者,乃所以知人。

1.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指能认清自己的能力、优缺点。语本《老子.第三十三章》。【例】他很有自知之明,办不到的事情,绝不轻易允诺。

1. 语本《老子》第三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优缺点,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宋.苏轼〈与叶进叔书〉:「仆闻有自知之明者,乃所以知人。」

自知之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源自《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里的“知”并非指别人认识自己,而是指了解、认知的意思。“自知之明”指的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详细解释: 1. 含义:“自知之明”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内在的特质。 2. 重要性:拥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所在。这有助于个人在面对挑战时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避免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等消极心态。

5个造句: 1. 小李通过反思和总结工作经历,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自知之明”,让他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定位。 2. 为了提高沟通效果,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保持谦逊的态度、增进自知之明是十分必要的。 3. 领导者要想成为一个好领导,首先需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及责任所在。 4. 做学问的时候,不仅要勤于思考和学习新知识,还要时刻反思并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和研究能力,这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知之明”。 5.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课程以及咨询专业人士等方法,小王最终增强了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自知之明”。

分词解释

1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2 从,由:~从。~古以来。3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4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