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捆子的简介:

kǔn zǐ
捆②:把芦苇扎成~。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束称为「一捆子」。如:「把这一捆子稻草拿到仓库去。」也称为「捆儿」。

关于“捆子”这个词,实际上在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收录这个词汇。可能您指的是“捆子”,但通常情况下,“捆子”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独立词或正式术语,在中文里多是作为“捆”的方言或者特定情境下的表述使用。

“捆”字本身有多个含义: 1. 用绳索、带子等将物体绑扎起来。 2. 把几个东西聚拢成一束。例如:把柴禾捆成一捆。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尝试构想一些情景来造句:

  1. 晚上,他从山上背回了一大捆子柴火准备过冬用。
  2. 为了安全起见,警察将嫌疑人紧紧地捆住,防止其逃脱。
  3. 为节省空间,妈妈把几件衣服捆在一起放进旅行包里。
  4. 小明用绳子把书本捆成一捆,便于携带去图书馆。
  5. 商贩习惯于将新鲜的蔬菜水果捆成一捆出售。

如果“捆子”是您在某个方言中所听到或使用的表达,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以便于更准确的理解和解释。

分词解释

kǔn

1 把散的东西用绳扎起来:~扎。~绑。2 量词,指捆在一起的东西:一~铅笔。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