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1912)的拼音、解释、组词
丘逢甲(1864-1912)的简介:
qiū féng jiǎ (1864-1912)
诗人。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光绪年间进士。官工部主事。后回台湾讲学。甲午战争后反对清廷割让台湾,率兵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到广东,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赴南京,为参议院议员。诗富于爱国激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诗人。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光绪年间进士。官工部主事。后回台湾讲学。甲午战争后反对清廷割让台湾,率兵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到广东,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赴南京,为参议院议员。诗富于爱国激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 AI解释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著名诗人、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广东海丰,早年科举中进士,曾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抗清斗争,后赴台湾,在日据时期积极参与反割台斗争,致力于恢复台湾主权的努力,并为台湾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解释
- 诗人与教育家:丘逢甲不仅是文学才华出众的诗人,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在台湾大力推广学校教育和文化事业。
- 政治活动家:面对日本侵略者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丘逢甲积极组织义军,抵抗侵略,展现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造句
- 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在祖国被外敌侵占时,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学校的图书馆是以民国初期杰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丘逢甲的名字命名的,象征着对他的敬仰和学习的精神。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我们学校将组织一次以“传承历史,振兴中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丘逢甲的事迹及其精神内涵。
- 丘逢甲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在推动台湾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丘逢甲的故事以及他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行为,并鼓励大家学习他的精神。
分词解释
丘
qiū
1 小土山:土~。沙~。~陵。~壑。2 像小土山凸起的:~疹。3 坟墓:~墓(大墓)。~垄。4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十亩大的小田。5 众人聚居的地方:~民(乡民,邑民)。6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7 姓。
逢
féng
1 遇到:~遇。久别重~。~凶化吉。狭路相~。2 迎合,巴结:~迎。~君之恶。3 姓。
甲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