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都的简介:
shàng/shǎng dū/dōu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首都。《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文选.张衡.思玄赋》:「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上都》作为一个历史地名,指的是中国古代元朝的第二个首都。具体来说,它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是元朝大汗夏猎和避暑的地方,也是元代帝都之一。
详细解释:
- 地理位置:上都是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处于中国的腹心地带。
- 历史背景:上都始建于1256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建造。这座城池的修建标志着元朝权力中心从草原迁移到了中原地区。
- 政治意义:作为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城市,与大都(今北京)共同构成了元朝的双首都体系。
五个造句:
- 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探寻元朝上都的遗迹,感受历史的气息。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上都”经常被用作描述皇帝巡游或避暑之地的词汇。
- 历史学者们对上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
- 电影《上都纪行》以细腻的手法重现了昔日城池的风貌,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
- 上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兴衰。
分词解释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都
dū,dōu
1 大都市:~市。~会。通~大邑。2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3 美好:“雍容闲雅,甚~”。~丽。~雅。4 总:~为一集。5 居:“~卿相之位”。6 古代称头目、首领。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