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措手足的拼音、解释、组词
莫措手足的简介: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手足无措」。见「手足无措」条。
2. 此处所列为「手足无措」之典源,提供参考。 #《论语.子路》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2>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礼记.仲尼燕居》。 (2) 错:通「措」,安置。〔参考资料〕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3. 此处所列为「手足无措」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记载:卫灵公死后,卫人立蒯聩(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辄,是为出公。这一年六月,赵鞅将蒯聩纳于卫国的戚地,与辄对立。直到出公五年,卫君辄始终违抗父亲蒯聩,诸侯们屡次以这件事责备卫国。这时孔子门人子路等多在卫国任职,卫君辄想要请孔子主政。此刻蒯聩已在晋人的协助下回国,占领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尽失其应有的风度。在这种情形下,孔子自然不愿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陈述「正名」的道理,说:「名分不正,所说的话就不合道理;说的话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当然安上治民的礼、移风易俗的乐就无法产生;礼乐不能产生,刑罚就因失去依据而不能轻重适中;刑罚失当,人民举手投足都容易犯错,就会惶恐终日,不知如何安放手脚。」孔子所讲的此一席话,见于《论语.子路》。后来「手足无措」这句成语,就从孔子所说的「民无所错其手足」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1. 没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参见「手足无措」条。《明史.卷一八六.杨守随传》:「天下嗷嗷,莫措手足,致古今罕见之灾,交集数月以内。」
词语“莫措手足”并非一个标准成语或惯用语,但从其组成部分来看,“措手足”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理解这个词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的构成部分:
- “措”在这里有安排、处置之意。
- “手足”在此比喻四肢,引申为全身。
综上所述,“莫措手足”的意思可能解释为“无法迅速采取行动”,或者形容人在突然面临紧急情况时,由于慌乱而不知如何是好。这与成语“措手不及”在意义上较为接近。
下面是五个使用“莫措手足”(或可理解为此表达方式)的句子示例:
- 他听到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心里顿时感到 莫措手足 **,不知道该不该开门。
- 在突发地震时,人们普遍会表现出 莫措手足 的状态,不知如何迅速安全地撤离。
- 当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后,客服小李一时之间显得有些 莫措手足 ,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客户。
- 网络突然断线了,他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界面,心里一阵 莫措手足 ,担心影响即将进行的线上会议。
- 拥挤的人群中,小王被推了一下,顿时感到自己 莫措手足 ,不知道该往哪里移动。
需要注意的是,“莫措手足”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成语或固定搭配。上述句子是基于“措手足”的常用意象进行的一种灵活表达。在实际应用时,请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想要传达的意思。
分词解释
mò,mù
1 不要:~哭。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4 古同“漠”,广大。5 姓。cuò
1 安放,安排:~手。~辞。~置。~身。2 筹划办理:~施。~办。筹~。举~失当。3 弃置:刑~。shǒu
1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心。棘~(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开始做,动手)。~不释卷。2 拿着:人~一册。3 亲自动手:~稿。~迹。~令。~书(a.笔迹;b.亲笔书信)。4 技能、本领:~法(技巧,方法)。~段。留一~。5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扒~。生产能~。6 小巧易拿的:~枪。~册。zú
1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2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3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4 完全:~以。~色。5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6 增益:以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