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的拼音、解释、组词

胶济铁路的简介:

jiāo jì/jǐ tiě lù
从山东青岛经潍坊、淄博到济南,长393千米。1904年筑成。是山东省东西交通重要干线,与石太、石德两铁路组成晋煤外运通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自青岛(旧属胶县)起,至济南止,长达三九四公里,全线在山东省境内的铁路路线。清光绪二十三年(西元1897),德国租借青岛,建筑此路,三十年竣工通车。沿线矿产丰富。

胶济铁路的详细解释

胶济铁路,全称“胶济铁路”或“山东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的铁路线。它建于1899年到1904年间,是当时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由华资经营、自筹资金完成的铁路干线。

  • 线路与历史背景:这条铁路连接了山东济南和青岛(当时称为胶澳),全长约352公里。它的建设始于清朝末期,建成于清宣统二年,是中国第一条完全按照西方技术标准修建的铁路之一。

  • 作用与意义

  • 经济开发: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尤其是带动了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省的发展。
  • 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 军事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

五个造句

  1. 胶济铁路不仅是中国第一条由华资经营、自筹资金完成的铁路干线,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工程之一。
  2. 胶济铁路开通后的许多年里,它见证了无数山东人民的生活变化和发展历程。
  3. 当时人们纷纷来到这条铁路沿线的城市工作和创业,推动了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4.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虽然如今的胶济铁路已经完成改造升级为电气化线路,但它仍然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
  5. 现在许多游客会特意来胶济铁路沿线参观游览,体验那段充满历史韵味和故事的旧时光。

分词解释

jiāo

1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质。~原。鳔~。乳~。万能~。如~似漆。~合板。2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鞋。~皮。~布。3 有黏性像胶的:~泥。~水。4 粘着,粘合:~合。~着(zhuó)。~柱鼓瑟。

jì,jǐ

1 渡,过河:同舟共~。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3 补益:无~于事。

tiě

1 一种金属元素,工业上用途极广,可以炼钢,可制各种器械,亦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2 形容坚硬:~拳。~军。~骑。金戈~马。~汉。~蹄。~腕。3 形容确定不移:~铮铮。~的纪律。~证。4 形容刚正:~面无私。5 形容表情严肃:他总是~着脸。6 黑色:~骊。~青。7 兵器的代称:手无寸~。8 姓。

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4 种类:一~货色。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筚~。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