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郎的拼音、解释、组词
员外郎的简介:
yuán wài láng/làng
1.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1.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均设有员外郎,位次郎中。简称为「员外」。
《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属于文官系统中的较低级职务。具体来说,“员外郎”是指负责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员,但其职位和职责范围会根据朝代、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官员被分为不同的品级,并且在每个品级中又细分为多个级别。员外郎多为九品至正六品之间的官员,主要负责某一特定部门或领域的事务管理。员外郎的职责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文书处理、政务咨询等。
造句
- 唐朝时期,李大人身为户部员外郎,在财政管理和税收征收方面颇有建树。
- 在宋朝官僚体系中,林先生出任礼部员外郎一职,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处理。
- 元代的赵府尹从一个不起眼的刑部员外郎做起,逐渐升迁为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
- 明朝时期,王文举在户部任职员外郎期间,因其精明能干而受到上司赏识。
- 清代某位员外郎因处理突发事件有功,得以越级晋升为知县。
这些句子展示了“员外郎”这一职位在中国古代官场中的角色和可能的发展路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员外郎”一词在现代中文中不再作为具体官职使用,更多的是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中。
分词解释
员
yuán,yún,yùn
1 人,工作或学习的人:~工。教~。演~。动~。复~。司令~。2 指团体组织中的人:成~。团~。党~。会~。3 周围:幅~辽阔。4 量词,常用于武将:一~小将。
外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郎
láng,làng
1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2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女~。3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君。4 封建时代的官名:~中(①古官名;②中医医生)。侍~。员外~。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