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愧的拼音、解释、组词

恬不知愧的简介:

tián bù zhī kuì
安然处之,不以为耻。同“恬不知耻”。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条。

2. 此处所列为「恬不知耻」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毛诗卷染油代烛》倪芳饮后,必有狂怪1>,恬然2>不耻。或以《毛诗》3>卷染油代烛,醉游彻晓4>。 〔注解〕 (1) 狂怪:疯狂怪异的行为。 (2) 恬然:安然自得的样子。恬,音ㄊ|ㄢˊ。 (3) 《毛诗》:今本《诗经》,为毛亨传注,故又称《毛诗》。《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至今。 (4) 彻晓:整个晚上到天亮。

3. 此处所列为「恬不知耻」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恬不知耻」原作「恬然不耻」。唐冯贽作的《云仙杂记》,杂载古今逸事。书中记载一个叫做倪芳的人,他的个性不受拘束又特别古怪。平常喜欢喝酒,喝了酒后行为常疯疯癫癫,怪里怪气,并作一些怪异的举动,一点也不觉得可耻。有一天,他喝完酒后,把《毛诗》这本书卷了卷,再沾上油当作蜡烛。他点著这个蜡烛,拿著它到外面游荡了一夜。后来「恬不知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

恬不知愧》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史资料,意指人对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不仅不感到羞耻,反而毫无察觉或者满不在乎。它形容一个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失礼的行为非常麻木或毫不在意,表现出了极高的自大、自我中心或是缺乏道德感。在现代语境中,通常用于描述那些无视法律、道德规范甚至社会常识的人。

详细解释:

  • :安闲、舒畅。
  • 不知愧:不知羞耻;没有羞耻感。

综合起来,“恬不知愧”意为一个人虽然做了错误的事情或是失礼的行为,却仍能保持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不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羞耻或惭愧。这种行为往往反映出其道德观念的缺失和对规范的漠视。

造句:

  1. 小明因为贪玩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每次老师批评他时他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恬不知愧
  2. 老板利用职权侵占公司财产,明明知道这是违法的行为,但他仍然恬不知愧地继续这样做。
  3. 这个项目的预算已经严重超支,但是项目负责人却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得恬不知愧
  4. 他总是迟到早退,还经常在会议上出言不逊,但领导似乎对他这种行为毫无办法,只能任由他恬不知愧下去。
  5. 小华偷看了同学的日记,面对同学的质问时居然还能笑嘻嘻地说自己没什么不对,这简直是典型的恬不知愧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恬不知愧”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对自己不当行为无动于衷的人或事。

分词解释

tián

1 安静,安然,坦然:~静。~适。~然。~谧。~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kuì,chŏu

1 羞惭:羞~。惭~。~色。~怍(惭愧)。~疚。~赧(因羞愧而脸红)。~悔。问心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