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授田的简介:
shòu tián
1.古时按户分田的制度。如夏的贡法,殷的助法,周的彻法。田为公有,受田者向国家纳税。年老及身故,还田。唐代亦实行授田法,其制有异前代。
1.古时按户分田的制度。如夏的贡法,殷的助法,周的彻法。田为公有,受田者向国家纳税。年老及身故,还田。唐代亦实行授田法,其制有异前代。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田地为官府公有,人民成年时就分授给他们,死亡后再将田地归还给公家。如夏代的贡法、商朝的助法、周朝的彻法、唐代的授田法,均属此类制度。【例】中国古代授田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了。
1. 古代田地为官府公有,人民成年时就分授给他们,死亡后再将田地归还给公家。如夏代的贡法、商朝的助法、周朝的彻法、唐代的授田法,均属此类制度。而国父耕者有其田的计划,部分办法仿于此。
词语《授田》,在古代中国,特指国家向农民分给一定数量土地的行为。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和增加财政收入,是古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
详细解释
- 概念:授田是指政府将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户耕种的活动。
- 目的:
-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量;
- 确保国家赋税收入稳定增长;
-
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的平衡。
-
实施方式:授田通常分为永业田(即世代相传的土地)与口分田(每人一生一次分配的土地)。随着时代变迁,其形式也有所变化。到了明清时期,主要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制度中的土地税。
-
历史意义:授田制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政策和控制手段。
造句
- 为鼓励农民深耕细作,《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推行了合理的授田制度。
- 在宋代,朝廷实行较为灵活的授田办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
- 明清时期,“一条鞭法”中的土地税简化了以往复杂的赋役形式,但并未完全取消传统的授田做法。
- 唐代诗人王维在《观猎》中描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其中隐含着当时实施的较为完善的授田制度为民间提供了大量耕种资源。
- 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土地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例如,“均田令”在北魏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恢复和发展。
通过上述解释和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授田”这一历史概念,了解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