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的拼音、解释、组词

当仁不让的简介:

dāng rén bù ràng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后用「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2.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3. 「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不必谦让」,反而要争先去做。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1. 主动承担应该做的事,而不推让。语出《论语.卫灵公》。【例】大家推选他担任会长,他当仁不让的接受了。

1. 语出《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孽海花》第二五回:「不如仍请敬王出来,做个领袖,两位老师,也该当仁不让,恢复光绪十年前的局面。」

当仁不让》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当仁,不让于师。”这里,“仁”指的是仁德、仁义;“让”,有谦让、不抢先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行仁之事时,即便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应该退让。引申开来,“当仁不让”通常用来形容遇到应当承担的责任或任务时不推卸、勇于担当的精神。

详细解释

  1. 字面意思:当仁,即在实施仁德的时候;不让于师,意味着即使是面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如老师),也不会谦让。
  2. 引申义:后来,“当仁不让”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而不推辞的态度和精神。它表达了一个人在面对合适的机会或任务时,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精神。

造句

  1. 在这次公益活动筹备会上,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且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
  2. 作为公司最年轻的员工之一,小李在新项目中主动请缨,承担了大部分的研发工作。
  3. 虽然他是刚转来的学生,但是课堂上发言积极、见解独到,在同学面前毫不谦让。
  4. 遇到了需要帮助的同学,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从不因为对方的身份而有所保留。
  5. 作为小组长,他在分配任务时从不偏向任何一个人,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主动承担责任。

分词解释

dāng,dàng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2 掌管,主持:~家。~权。~政。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6 应该:应~。理~。老~益壮。7 抵敌:万夫不~之勇。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9 顶端,头:瓦~。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ràng

1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2 请:~茶。3 许,使:不~他来。4 任凭:~他闹去。5 被:~雨淋了。6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7 闪避:~开。当仁不~。8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9 古同“攘”,侵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