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的拼音、解释、组词

州牧的简介:

zhōu mù
1.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后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 2.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古时分九州,州牧为每州的最高长官。《书经.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后指朝廷所委派的州郡最高行政首长。清代时为知州的别称。《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

《州牧》一词主要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它指的是古代中国在某个州或郡实施管理的人。州牧通常是指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在不同朝代和时期,其具体职责、权限和称谓可能有所不同。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后的封建时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州”作为一种地方政区的划分在多个朝代中一直存在。州牧这一官职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2. 职责与权限:州牧通常负责一州或郡的全面治理工作,包括民政、军事、司法等多方面事务。具体职责和权力根据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州牧拥有较大的权力来管理和协调辖区内各项事宜。
  3. 称谓演变:在不同的朝代,“州牧”这一称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某些时期可能被称为“刺史”,而在其他时期则称为“太守”。这些称谓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

造句:

  1. 在东汉末年,曹操担任兖州牧一职时,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2. 唐朝时期,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曾先后出任过多个州的牧官。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牧通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来处理辖区内事务。
  4.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后,原先州牧这样的职位逐渐被行省长官所取代。
  5. 明清两代,虽然州一级行政区划依然存在,但州牧这一具体称谓已较少使用。

分词解释

zhōu

1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县。杭~。2 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

1 放养牲口:~童。畜~。~场。放~。游~。~民。~歌。~群。2 治:~民(治理人民)。3 古代治民之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