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政的拼音、解释、组词

学政的简介:

xué zhèng
1.教育工作。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 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词语详解:学政

定义与角色学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是负责一个省或地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他们的职责包括督学、考校地方各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对学校进行管理等。

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学政”一职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到了清朝,这一职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政一般由朝廷委派的官员担任,他们在各地巡视时会关注教育质量、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他们也会参与科举考试相关的组织工作。

职责与职权 1. 监督地方各级学校,保证教育的质量。 2. 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科举考试。 3. 对学童进行考校,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 4. 负责教师的选聘和管理。 5. 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现代意义 虽然“学政”这一官职在清朝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精神和职能在中国当代教育行政中仍有体现。现在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与古代学政类似的职责——管理和监督当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等。

造句示例

  1. 明朝时期,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曾担任过地方的学政职务。
  2. 当地政府重视教育工作,特别设定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学政事务。
  3. 这位新任命的学政在视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4.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水平,在省里增设了专门管理学政事务的部门。
  5. 在古代,学政不仅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分词解释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