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衡的拼音、解释、组词

宰衡的简介:

zǎi héng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曰'宰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 2.作动词。指为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汉帝兼采伊尹、周公的称号,加王莽号为「宰衡」,位上公。见《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后世沿用为宰相的通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宰衡以干戈为儿戏,搢绅以清谭为庙略。」

宰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词汇。这个词由“宰”和“衡”两个字组成。“宰”,意为主管、管理;“衡”,有平衡、公平之意。合在一起,“宰衡”一般用来泛指掌握国家或地方大权的官员,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总理、首相或者政务院长的角色。

详细解释

  • 古代用法:在古代,“宰衡”多用来特指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核心人物。例如,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中负责管理内政事务的大臣常被称为“宰”,而“衡”则象征着公正与平衡。
  • 现代意义:由于这个词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所以在现代语境下,它主要作为一种古文词汇来使用或用于特定的历史场景。

造句

  1. 古代的宰衡往往需要具备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
  2.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谁能够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宰衡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以丞相为“宰衡”,负责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4. 唐朝时期的宰衡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命,并对其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5.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内朝,让自己的心腹担任宰衡,从而控制了国家的主要决策权。

请注意,“宰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上述翻译仅是根据其古文含义进行的解释。

分词解释

zǎi

1 杀牲畜:~杀。屠~。~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2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有的地区称“斩”)。3 古代官名:~相(xiàng )。~辅。太~。~官。4 主管、主持:主~。~制。

héng

1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2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3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4 平,对等:平~。均~。5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6 古同“横”,纵横。